< 返回
亨氏肯德基宝洁连出事 跨国公司走下神坛

很多摆脱贫穷不久的中国人在朋友面前炫耀的一句话是“我从来不用国产的”。但现在很多人已经没有“勇气”再这样摆谱了。

在3月里,跨国公司完美的形象被拉下了“神坛”,终于,中国的消费者看到了“外国的月亮不见得有多圆”。

这也许是“洋品牌”的黑三月,一个又一个大牌的跨国公司因为消费安全问题被迫成为中国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2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紧急严查苏丹红,2月28日,亨氏(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声称中国区销售产品不含苏丹红。3月5日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北京市有关部门从亨氏辣椒酱中检出“苏丹红一号”,同批次产品被责令下架召回。3月6日,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现,含有“苏丹红一号”的样品数增加到6个,消息传出后,顿时哗然。随后,全国各省开始严查苏丹红。

山姆大叔一脸憨态可掬,苏丹红事件却让这位上岁数的大叔脸红到脖根,一再保证肯德基食品中不含苏丹红,可到了3月16日,却从新奥尔良烤翅和新奥尔良烤鸡腿堡调料查出含苏丹红才陆续被迫撤柜,而肯德基不推诿,但也不赔偿,只向公众道歉就了事。

3月9日,上海家乐福被曝销售含有苏丹红的“坛坛乡风味辣椒萝卜”。

3月7日,宝洁旗下sk-ⅱ一款护肤品因宣传词“在连续使用28天后,细纹及皱纹明显减少47%,肌肤年轻12年”被江西消费者吕女士以虚假广告等告上法庭。其委托人唐伟表示,此款产品还存在中日文标签不符、成分标示不明及成分含腐蚀性物质的嫌疑。在此期间,使用sk-ⅱ后出现各种不良反应的帖子在网上开始流传。

3月14日,卡夫乐之饼干、金宝汤生产的金宝金黄玉米汤都被绿色和平中国项目副主任马天杰宣布,发现其中两种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

“强生”一直是不少中国母亲的首选信赖品牌,3月20日,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食品与药品局药物管理专员拉马克里施南3月20日对外表示,经测试,强生婴儿油中含有液体石蜡油。这种成分可能对婴儿有害。这条消息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25日,卫生部发布通告,强生不存在违法行为,并表示,液体石蜡不属于禁、限用物质。

3月22日联合利华旗下的立顿速溶茶被发现氟化物超标,联合利华中国公司表示,他们已将产品送至中国茶研究所对氟化物含量进行检测。目前还没有该产品氟化物含量的具体数据。

一个个跨国公司在早春三月频频“出事”,现相继陷入不同程度的品牌危机之中。

肯德基、宝洁、联合立华、强生这些享誉内外的大品牌居然也会出问题?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内,跨国知名品牌所代表的“完美”形象风光不再。这让消费者大跌眼镜。从这些洋品牌进军国内市场伊始,就以优质、高档、新潮吸引了无数的消费者的眼球,明略市场策划(上海)曾做过一次调查,显示消费者普遍认为国外品牌其产品质量性能好,占到总数的64.7%;另外各有11.8%的消费者认为产品包装好和产品可信度高;5.9%的消费者认为产品档次高。

消费者早已下了这样的定论:跨国公司规模大、品牌知名度高,其产品质量必然有保证。虽然“洋品牌”价格不菲,但依然“情有独钟”。

只是这次,经过一场场风波之后,跨国公司终于在国人面前不在被“神化”,国际品牌制造企业恢复了真实面目。消费者开始睁开“慧眼”。

在一系列危机公关中,我们又接连可以欣赏到跨国公司的应对时的芸芸众生相:

2月24日亨氏(中国)在没有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检测的情况下,就匆忙宣布自己的产品不含“苏丹红一号”,而亨氏中国区总裁齐松承认“苏丹红一号”是一种工业原料,绝对不应该出现在食品的原料里,但同时又辩称:“目前还没有特别的证据来证实‘苏丹红一号’对人会造成损害,只是怀疑。”结果被查出后哑口无言,续而又将责任归为原料供应。

在亨氏产品首次被查出含有苏丹红一号之后,与亨氏有业务关系的百胜集团发言人对外表示,经过百胜集团品控总监的亲自确认,百胜明确在亨氏提供给百胜的原料中,不含有亨氏美味源的问题产品“2003年7月7日辣椒酱”这一批次,并且百胜仅使用亨氏“番茄酱”这一产品。当查实产品中确实含有苏丹红时,百胜开始玩“太极”,也称源头来自供应商。

宝洁也只是收回各大专柜所有涉嫌虚假宣传的广告手册。

强生公司仅仅发表公开声明:产品“符合严格的强生公司全球的质量标准”,强调其产品是“温和而安全的”;

联合利华也不承认其产品超标,表示已把相关产品交由中国茶叶检测中心检验;

卡夫食品3月18日发表声明,称乐之三明治饼干并不含有中国法规要求标识的17种农业转基因生物成分。却屡屡收到一个名叫“基因食品监控联合会”的绿色健康组织“食品封杀令”,原因是要求该公司去除其产品中的转基因配料。

似乎仅有家乐福和肯德基的苏丹红事件被曝后,两公司表现出了相应积极诚信的态度。

一场“信任危机”正入侵跨国公司的内部。在跨国公司匆忙应对的过程中,凸显在我们面前的是法律如何完善,消费者如何维权,监管部门应否加强力度等一系列问题。

有专家指出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中国有关部门在问题发现和披露方面总是滞后于国外机构,这种现象要引起更大程度的关注和改善。

反思一下,曾经的我们是不是太相信洋品牌了?

有人在问:为什么不少跨国公司在没有认真负责的对其产品从原料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展开全面调查之前,首先第一思维却是“我们的产品不存在问题”?

为何老是那句“都是原料供应商惹的祸”来推托自己的责任?

真的像某些跨国公司所称的那样:所有产品均符合中国食品安全和卫生法规么?为什么他们并没有对发达国家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一视同仁?

跨国公司也好洋品牌也罢,都得用制度化的监管和刚性的规范,3月24日,国家标准委主任李忠海说,今年将对备案食品企业标准全面检查,启动快速程序制修订应急国家标准,重点安排食品卫生、食品生产安全等400项标准的修订和200项标准的制定任务,力争制修订一批食品安全急需标准。

庆幸的是,观念在改变。政府的监管机构意识增强了,加大了对市场和产品的监控力度;苏丹红事件全国开展全面检查,消费者的消费安全意识越来越强,不再盲目崇拜洋品牌,也学会了选择、挑剔和怀疑;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也体现得较为明显。